就在吴三桂政治上分崩离析,经济上也陷入困境的时候,这个哥们真是死催的又走了一步臭棋,什么呢,他眼看着自己这岁数越来越大,身体也是愈况愈下,还没当个皇帝呢,于是就有了个称帝的想法,当下属知道他这个想法之后,那肯定就有拍马屁的了。
于是就有下属多次上劝他称帝,终于在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改元昭武改国号为大周,封张氏为皇后,吴应熊的庶子吴世璠为太孙,看来是仿效朱元璋呢,就像当年立朱允炆为太孙一样,并且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举行乡试,并且开始铸造新币,看起来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其实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看来我们的古代化,说起来就是四个字“争当皇帝”。
就在你这边浩浩荡荡的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前明的这些遗老遗少懵逼了,原来你是自己想当皇帝啊,根本就不是为了我们大明,你算那颗葱啊,你来当皇帝,这样他不但清朝打他,连前明和朝鲜的都视他为乱臣贼子,这下子连道义的制高点,吴三桂这都没有了,于是他的政权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伪政权,将天下的民心俱失。
三桂称帝后,调集三路大军攻打永兴,以期夺回都城衡州之门户。吴军初战歼灭清军都统伊里布所部后将永兴城围困。守将硕岱据城死守,力战二十多天,扬威大将军喇布不敢援,郴州守将穆占往救,被吴军击败。八月,城墙塌了,但吴三桂却于此时病死,说是因为最近老拉肚,最后就拉死了,享年六十七岁,这样永兴的问题就自己解决了,皇上都死了你们这还打什么仗啊。
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吴国贵提议弃云南向北与清军决一死战,然而吴军诸将以马宝为首皆认为当以云南为根基以图转机,因此吴世璠放弃衡州,退入贵阳,清军趁势追击。岳乐在湖南,傅宏烈、莽依图、傅拉塔在广西,陕西提督赵良栋、平凉提督王进宝等在四川皆连战连捷,清军对吴周呈合围之势。169年(康熙十八年)初,清军连克岳州、衡州、常德、长沙,吴国贵战死,夏国相南逃,清军占领湖南。吴周在其他战场上也是节节败退,吴世琮死于广西,王屏藩也在四川败死,吴军退入云贵二省。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将领赵良栋、彰泰、赉塔、蔡毓荣等多路大军入黔直指云南,吴世璠退守昆明,急调夏国相、胡国柱、马宝等回师增援,吴世璠与郭壮图等驻守五华山与清军作最后一搏。围城相持九个月后,清军于次年(1681年)攻陷昆明,吴世璠兵败自杀,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吴三桂的失败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最大的因素就是政治立场不定,他在反清的过程中,从忠于明朝对抗清朝,到最后自立为帝。这样反复无常让全天下人都看到了他自己最真实的嘴脸,也看出来这货在政治上真是没啥本事,其次就是战略的失误,他的军队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他选择进军江南而不是陕西,最后又让另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王辅臣结结实实的给坑了一把。最后就是经济上的困境,长期的战争损耗导致农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粮食短缺,而且战争就是一个吞金兽,他不得不加重赋税,导致了最后民生凋敝,还有最后尚之信和耿精忠两位藩王的倒戈,使得他的军队在经济上难以为继。反观清朝这边无论是康熙的才能,还是军事的因素包括政治的立场和外交的因素都是占上风的,所以他的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所以吴三桂是前半辈子为了清朝叛变了明朝,后半辈子又叛变了清朝,所以他的政治号召力和法统性基本没有,就连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很高。
清廷通过平三藩稳固了自身的统治,除台湾郑经势力仍奉明为正朔之外,余皆一统于清朝版图之内。此役,清廷除了充分使用满洲旗兵外,也大量使用以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为主力来对应兵源与战力的不足。至此,清朝彻底废除藩镇制度、并废除参与作乱的察哈尔部,而由朝廷直接统辖,清廷的统治力大为增强。少年康熙皇帝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临危不乱、调度有方,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康熙大帝。康熙帝拒绝了群臣上尊号的请求,对清廷之前施政方面的一些不当、不足之处进行了自省,并整饬吏治、推行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社会矛盾和支持生产的政策。此外,康熙帝通过祭拜明陵、开博学鸿词科等方式对汉人士人进行拉拢。这样清廷的统治才日渐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