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子祯这会儿心情非常的好,因为不仅万景荣这个主动跳出来揽去所有责任的现眼包回到家后被他父亲给罚了,甚至就连被他包庇的卢衡,回家之后居然也被卢潼给罚了。 卢潼罚卢衡,不是因为他觉得卢衡不该针对虞子祯,而是因为他嫌弃卢衡行事不够周密,手段过于拙劣,以致于连累的他也跟着卢衡一起丢脸。 他是卢氏家主,他丢脸就等于是整个卢氏都在丢脸,卢潼能不生气才怪。 然而他罚卢衡,卢衡的母亲王氏却是满心怨言,她心疼卢衡,待到卢衡的父亲卢沔从衙门偷溜回来吃午饭,王氏立刻找过去跟他抱怨。 卢沔在卢家兄弟中行三,是卢潼和太后大卢氏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听到王氏抱怨卢潼,他一边换衣服一边骂王氏不知轻重,“都是你,一口一个质子、质子的,一点儿不把那镇北王世子当回事儿,让那小子也跟着有样学样。要是他真把镇北王世子砸出个好歹,你趁早带着那孽子滚回你娘家去!” 王氏被他骂的一直哭,“妾身、妾身也没想到,那、那镇北王世子,竟然、竟然敢在南房里撒泼胡闹。” 听着小奶音系统实况转播的虞子祯:呵,谁还不是个敢哭敢闹的熊孩子了! 最终,卢沔和王氏的夫妻谈话以卢沔一脸烦躁的去找小妾共进午餐、王氏哭着扫落满桌茶具而终结。 免费听了一场家庭伦理大戏的虞子祯心满意足,她收好那十四张身契,将视线投向强作镇定的蒋云杉。 “坐吧,”虞子祯尽可能地和颜悦色,“我们说说话。” 蒋云杉看她笑容满面的,应该心情很好的样子,心下不由微微松了口气。 他谢过虞子祯,小心翼翼挺直脊背坐下了。 虞子祯问他,“我看你并不是京城人,为何你要千里迢迢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把自己给卖了?” 蒋云杉苦笑,“回世子,是因为小人在家乡实在活不下去了,所以才会百般筹谋,带着家里人远遁来京。” 从蒋云杉的讲述里,虞子祯渐渐得知了蒋云杉的坎坷前半生。 蒋云杉是蜀地人,他出身稍有家资的小农之家,生来聪明伶俐,于读这事儿上向来一骑绝尘,吸收知识的速度远非同龄人能比。 从开蒙那天起,他就一直是先生们最喜欢的那个学生,没有之一。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天才,却在科考的过程中数次屡试不第。 考秀才时是这样,等考举人了又是这样。 他因此被无数人嘲讽,可他却并没有因此选择放弃。 一次又一次的,他矢志不渝的考,然后又不出他意料的,一次又一次的接连落榜。 他是聪明的,也是自信的,多番尝试之后,他总算通过对上榜人选的不断暗中排查,查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却原来,他并不是没本事考中,他只是被人堂而皇之换了成绩。 他考中了,然后被,有权有势的官家子弟冒名顶替了。 这样的事发生了一共七次,四次是他考秀才时,三次是他考举人时。 他从十五岁时入场考童生、秀才,到二十五岁时第三次尝试考举人,期间一共为他所在州县的官家子弟们提供了七次中榜机会。 彼时的蒋云杉还是个热血未凉的青年人,他打算收集证据越级上告,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还大齐科举制度一片清明。 然而他一来年轻,经验不足,行事不密,二来他又是那些得了好处的官宦人家的重点监视对象,一举一动都有不会被他怀疑的身边同窗盯着,他的宏伟计划都还只是起步阶段呢,他那位被收买的同窗就已经把他私下收集证据的事情捅出去了。 那些得了好处的官宦人家行动很迅速,蒋云杉在当天晚上就差点儿被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死在学舍。 万幸他经常帮家里人做农活儿,手上力气很大,千钧一发之际,他居然砸开被人从外面用两根木条交叉封死的窗户,险之又险的逃出来了。 自那之后,蒋云杉就开始了他频繁遭遇各种“意外”的惊险生活。 他知道,自己这是被人刻意针对了。 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在某次险死还生之后,开始假装自己脑部受创,成了傻子。 他父母为了给他治病散尽家财,他自己更是为了应对那些官宦人家五花八门的试探,装疯卖傻受了不知多少罪。 好不容易让那些人放下戒心,他这才连夜带着家人逃了出来。 靠着他私藏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私房钱,他们一家顺利出了所在的那个县。 但很快,那些意识到上当受骗的官员就派人追了过来。 为了躲避追兵,他们一家不停变换装束,甚至期间还曾与逃荒的流民一起行动了一段时间。 长期的担惊受怕、颠沛流离,让他父母都生了病,他年仅十岁的妹妹更是差点儿被饿红眼的流民当成食物捉去煮了吃。 好不容易一家子经历千难万险来到京城,蒋云杉的父母却在他们进京之后病情变得更重,再加上之前蒋云杉藏的那点儿钱已经被他们花的不剩几个铜板,蒋云杉没办法,只能背着家里人把自己卖了,给父母筹措治病的钱。 他识字、会算账,还跟自己父亲学了一手伺候花木的好本事,属于奴仆市场里十分抢手且也相对值钱的那一拨。 受他所托,帮他寻摸买主的牙人,每次看到不错的主家都会第一时间推荐他,然而他要求的五十两身价银子,却让很多想买他回去的主顾都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如此虚耗了两天之后,蒋云杉已经急的满嘴燎泡了。 万幸天无绝人之路,牙人劝他少要一些银钱,他解释自己要这么多是为了给父母治病的一番对话,被恰巧路过的虞胜听见。 虞胜见他长身玉立、气质斯,显见是个读人,又听到他坚决不肯卖了自己的弟弟妹妹,对他不由起了欣赏、怜悯之心。